“书香沧幼·阅读致远”征文比赛教师组三等奖(五)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05 08:33:00
以先师为师
——读《论语》有感
教务党支部 郑利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小就背的滚瓜乱熟的句子,自以为耳熟能详,近日翻阅《论语》经典,不觉汗颜。
《说文解字》:“习,数飞也。”看甲骨文的“习”字,就像红日初升,鸟儿展翅飞翔的样子。一般人以为“习”就是复习,是背诵、做题、书写,其实“习”字是实践、践行的意思。古人重视实践,《论语》里就多次提到:比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被后世尊称为“宗圣”的曾子在他著名的“三省吾身”中就提到每天需要省察自己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老师传授的是不是践习了。再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可见学而后习,在子路心中的分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里我们又可见“习”在孔子心目中的分量。另外还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语句。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来的思想观点,也是儒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习,数飞也”,学到的知识道理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检验印证、才能加深理解,古人讲“绝知此事要躬行”也是这个道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能力。
现代社会,我们从小就在学的海洋里挣扎,争分夺秒的学、变着花样的学,却往往忘记了、甚至一开始就不清楚为什么而学、怎么学,实践、应用也才是学的方法和目的。作为老师会给学生讲学以致用,今日读《论语》才更深刻的明白了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烦恼、不平、困难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摆烂、慵懒,有些人在忙忙碌碌中倦怠、甚至抑郁。《论语》开篇给我们展开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犹如一股带着温暖与喜悦的春风,扑面而来,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年代,以我们苦不堪言的学习为悦,即使不为人赏识、甚至了解和认识,仍旧不生气、不郁闷、不抱怨,“悦”、“乐”、“不愠”,是何等的状态和境界。
我们还可以从《论语》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就是《论语》里多次提到的君子吧,乐观、积极、高尚。人生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我们为什么不行,那时候的他们怎么就能做到?阅读《论语》,答案就在其中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是《论语》里多次出现的词语,也是孔子崇尚的道德高尚的大人,小人则指普通人。君子,或许没有高的社会地位、或许贫困,但他们却有着富足的精神生活、有着高尚的情操、有着崇高的价值追求。精神就是力量,可以让人勇敢面对艰难险阻而乐观向上,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而活的优游洒脱,而这恰恰是我们的生活所缺少的。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再加上西方生活方式、文化思潮的影响,社会呈现价值观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倾向,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智慧成果和令人景仰的精神情操却渐渐被人们淡忘。其实西方有识之士也指出,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要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论语》里最核心的人物当然是孔子,孔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情怀,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里有很多关于孔子教育教学的言论,比如这一段: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面对同样的问题,对两个性格不同的学生,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因材施教。学生不是机器,是活泼泼的个体,无论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都不尽相同,作为老师不仅要了解,更要根据学生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法的出处,是《论语·述而》里的一段描述。孔子认为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无法自己想明白时再去点拨,学生无法用语言表达想法而着急时再去引导。《论语·学而》里则记录了这样的一个启发式教学的场景: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生问、老师解答,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我们常困惑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等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先师孔子早就用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成就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
孔子不仅有非凡的教育思想,还有崇高的教育情怀,“子曰:‘有教无类’”。孔子的弟子各种出身、各样年龄、各种性格,有贫困的农夫、也有富裕的贵族子弟,有懵懂的少年、也有耄耋老人,有长相丑陋的、也有英俊潇洒的,有谦虚谨慎的、也有粗鲁莽撞的……在孔子眼里没有高低贵贱,都是学生。孔子用一己之力培养了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诸多的弟子为国家效力、百姓造福,也成为后世敬仰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言简意赅,思想如宽阔深邃的海洋;时代久远,却千百年来屹立不朽。古语言文字,开始读难免感觉晦涩难懂,读进去慢慢会发现一个个丰富的人物跃然纸上、一段段精彩的故事场景浮现眼前。孔子、颜回、子贡、子路、子夏、子张、冉求、曾子、宰予……用他们的言行他们的生活片段为后世留下了一句句、一篇篇经典的语录,娓娓道来,诲人不倦,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教诲一茬一茬的子孙后代仁义礼智信,告诉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有规矩、有智慧、有傲骨、有情怀……。
《传习录》上记载着这样一段对话: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读书为什么?为谁读?怎么读?王阳明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孔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如今读《论语》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去背去记,而是琢磨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把先师的教诲当做镜子,反省自己的言行,找出自己的问题,以孔子为师,以古圣先贤为师,不断地修正自己、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