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沧幼·阅读致远”征文比赛学生组一等奖(二)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05 08:54:00
读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小学教育系 吴宝平
读书于我,是懒惰时的消遣,休闲时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养。读书是我生命的常态。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
小时候我长在村里,天天就是在野地里和小伙伴疯跑着玩。大一点,也挎个篮子挖野菜;拎根绳子捡柴禾。九岁才跨进学校的门。初中时妈妈说别人都劝她别让我念书了,家里条件不好,赶紧下来干点活吧。这时的我早已不是九岁时那个什么也不知道的小丫头。
小学时我把家里所有能看的书都读完了,但远远不能满足。其实也没有多少书可读,那时缺乏适龄儿童读物,什么《格林童话》,什么《一千零一夜》,都是我成年之后才看到的。我手里有的就是一些小人书和小学生作文,我还偷偷地把哥哥课本打开看。为了看书,哪个同学家有书我就有意跟人家玩。记得三年级时后桌新买了一本《优秀作文选》,我回头跟人家聊天,平常我上课不说话的,然后提出用家里自种的独有的面瓜跟人家换,两个面瓜换两天。后桌不爱看书,爽快的答应。我暗自庆幸,心想我自己没看的书才舍不得借给别人。四年级时班上新转来一位同学,她在外地上班的爸爸给她订了《小星星》、《小学生》等刊物,我简直惊呆了,我主动接近人家,拔了好吃的地瓜地(一种野草,挺好吃)送给人家,每天陪着人家上学放学,不惜绕远,也不怕在外面等人家,终于从她手里拿到那些我梦寐以求的刊物。我一直想方设法的读书。
初中是在小城上的,我第一次来到图书馆,那一排排高高的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我眼睛睁得大大的,欣喜充满我的心。我家离图书馆有好几里地,我没有自行车,那里没有公交车,公路上光秃秃的,这些丝毫挡不住我借书的热情。我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看的书了,就是小说。开始是《保卫延安》《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革命小说,我对祖国对共产党的信念最初就是这些作品潜移默化的而又深深地影响。初二时受一个同学的影响我开始迷上了当时流行的武侠和言情小说。金庸、梁羽生、古龙、陈青云、柳残阳、萧逸、琼瑶,图书馆是没有这些流行小说的,那时有了租书的。原先我是个从不花钱的孩子,自从迷上武打小说我花钱如流水,妈妈给我的零花钱都给了书摊,记得第一次看《神殿侠侣》,那是初三上学期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学校组织物理竞赛,参赛学生到学校辅导,由学校挑骨干老师做拔高辅导。这是多少人羡慕、多么难得的机会,可我以此为理由离开家来到学校,却不去听课、做竞赛题,而是从窗户钻进自己班的教室,看了一下午的《神雕侠侣》,整整一个下午,我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姿势都顾不上换,就这样一口气看完,才发觉天已暗下来。离开教室的时候感觉自己脚离开地面,好像自己也有功夫在身似的。但心里其实很黯然,十五岁的我接受不了曾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主人公归隐古墓这样的结局的。这次逃学被“重视”我的老师告诉家长,我受了两个礼拜的“教育”,老师联合家长劝告引导我:只有继续上学才能继续读书,否则我的读书生涯就要结束。妈妈跟我说了那番话,也许只是想法刺激我学习。为了能更好的读书,初三大半年我停止了除了写日记看作文书之外的所有奢侈行为,我成绩本来就好,我的语文、历史、政治,每次考试不用复习都是第一名,这得益于我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数学、物理没有这么大优势,但也是佼佼者。初三,我暂时告别小说,专力学习,以我们当地第一名考上师范。其中还要感谢我的语文,为我夺冠立下汗马功劳。
我终于可以自由的读书了,我终于有读不完的书了。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我每天下午下课后必去的地方。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学生时代多么幸运啊。我品出诗文的美,痴迷于王维、李商隐的诗,二十年后,我为自己取的网名是“竹里馆君”。我读老舍、冰心、沈从文、阿城、张恨水、张爱玲、梁晓声、史铁生……后来我又疯狂地喜欢上了文学评论。因为自己水平有限,有的文字读后自己很有感触却表达不出,那种感觉很让人着急,而看一些文学评论却能恍然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美。我无法表达我的快乐。我想“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绝不是读书可以升官发财,它是说书可以给一个人另一个世界,一个丰富的深刻的而又恬静美好的世界。不管这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境遇如何,她(他)的心里是丰富的深刻的恬静的美好的。
我师范毕业这一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为了我心仪的中文系,我要抓住这个机会。我在毕业前忍痛疏远了毕业留念、晚会、聚餐等活动,努力学习,迎接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名列榜首,得以进入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课堂上我如饥似渴的聆听教授们的讲课,系统读了各时期的文学名著。开始不满足于图书馆借书,我想自己拥有自己喜爱的书。核算了生活费,决定再缩减开支。每天早上我只买一个烧饼或炸馒头,连腐乳榨菜辣酱都省了,豆浆、小米粥就更不看一眼了,水房有免费的开水。中午买一个馒头,打半份最便宜的凉拌菜,看着刚从油锅里捞出的炸鱼,香气缭绕的汆丸子、炖鸡块,坚决忍住口水。晚上就是一个包子。其实那时解饥和解馋之间的距离也就几毛钱。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套心仪的小说要二三十块钱,省一个学期才够买一套书的。现在我书架上的《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都是那时这样买下来的。
毕业后我到学校教书,有一次有机会改行到一个收入更高、别人认为的好单位去,我很犹豫。比对了收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成就感等等,难以做出抉择,纠结中想起了“雷尼尔效应”。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与美国教授平均工资相比一般要低20%左右,教授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到其它大学去寻找更高报酬的职位,完全是出于留恋西雅图的湖光山色。为了美好的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被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们戏称为“雷尼尔效应”。这表明,华盛顿大学教授的工资,80%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20%是由良好的自然环境补偿的。我们学校图书馆里藏书丰富,阅览室有上千种刊物,如果我离开这里,就再也享受不到它们。每年我若自己订购《人民文学》《当代》《散文百家》《读者》等得多少钱?!我立即拿定主意,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为了美好景色而牺牲更高的收入机会,那图书馆、阅览室的书让我留住脚步。而如今我们单位比当年要去的那个系统一点不差。
如今的我,生活是充实快乐的。每周最少去一次图书馆阅览室,不管多忙,抱着新书回家时脚步轻快心情愉快,好像有什么好事一样,又仿佛中了奖一般。书读得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长久不见的同学说我显年轻气质也更好。虽然没什么大成绩,多年来也经常有文章见诸报端,成为沧州作家学会会员,被誉为“才女”。更大的收获是,我的女儿受我影响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幼时曾宣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还在小学,就痴迷读书,可以用“废寝忘食”和“手不释卷”来形容。她喜欢古典文学,没人督促,自己背下大量古诗文,她曾在大学自主招生自荐信中这样写道“背书从不是我的烦恼,拗口的楚辞、精炼的唐诗、优美的宋词和红楼梦中的经典名篇都是我喜欢背诵的”。的确,她能熟练背出《葬花吟》等红楼诗词,能背诵《离骚》全篇,被高中同学称作“大牛”。在我担心她不务正业会耽误学习而着急时,她顺利通过心仪学校的自主招生。她自己说,通过自主招生,要感谢读书!
是啊,感谢读书!我们都应该感谢读书。 读书,让我的生活充实而悠闲,丰富而舒适,读书带给我的享受和快乐是我表达不尽的。一路有书相伴,真好!读书,让我们生活更美好。